至臻高考 - 武汉高考文化课培训班_艺术生文化课补习_艺考生文化课培训 咨询电话 - 18627717080
招生范围:
山东
河北
福建
广东
海南
重庆
南京
长沙
武汉
至臻艺考文化课 >> 新闻动态 >> 新形势下“艺考生”的界定及其特征新探

新形势下“艺考生”的界定及其特征新探

发布人: 至臻高考 发布日期:
[摘要]掀起了“艺考热”的特殊群体——“艺考生”,推动着“艺考经济”的发展。“艺考生”质量的高低在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我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为掌握“艺考生”的新特征并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艺考生”的分析,重新界定了“艺考生”并认为“艺考生”具有“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边缘化意识强,集体意识较弱;崇尚个性张扬,普遍反感说教;被艺考心态重,功利性倾向强”等新特征。
近年来,“艺考生”人数在2004年后,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均呈递增趋势。以四川省为例,2006年艺考考生3.2万人,2009年58783人,2010年63751人,2011年68775人,2012年73532人,出现连年“小高烧”。作为庞大的特殊群体,“艺考生”的质量高低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我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药家鑫事件”及“头三板斧力大、发展后劲小;对新事物感受力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竞争意识强、敬业精神差”的评价都对“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敲响了警钟。因此,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艺考生”的界定及其新特征并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更准确了解“艺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就要先对“艺考生”作准确界定。

一、“艺考生”界定
对“艺考生”,通常定义为“艺术类高考的学生”,指“报考艺术类院校艺术专业或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考生”。“艺考生”不同于“艺术生”,“艺术生”是“按照所学习的专业特点划分的部分学生人群”。

由于中学阶段没有专门的专业划分,“艺术生”就应当是通过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艺考生”在进入大学后继续在艺术类专业学习的学生,其范围远远小于“艺考生”。“艺考生”也不同于“艺体生”。“艺体生”是“在美术、音乐、体育等艺体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学生”。

而“艺考生”中包含有大量参加艺术招生考试但本身并不具备艺术特长、对艺术稍感兴趣或根本不感兴趣、通过短期的突击培训仅仅具备初级艺术类知识的中学生。因而,“艺考生”与“艺体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范围也远远大于“艺体生”。由于当前的中学教育课程设置等原因,中学生几乎不可能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而具备艺术基础知识,故而中学生都有一个在课外接受艺术基础知识培训的过程。综上,本文将“艺考生”界定为“有过一定培训经历、具备一定艺术基础知识而参加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中学生”。那么,在新形势下,“艺考生”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二、“艺考生”的特征
作为特殊的中学生群体,与“非艺考生”相比较,“艺考生”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

“艺考”的特殊性决定“艺考生”既面临普通类高考的文化课考试,还面临艺术类高考的专业课考试。由于中学生很难在中学课堂上学习艺术类专业知识,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学习压力大。

同时,由于将“艺考”作为进入大学的捷径,部分文化基础较差、考普通类专业难度大的学生便转向“艺考”(不能排除本身文化成绩不错但为了有升学的“双保险”转向“艺考”的学生),不管有无艺术基础、不管是否对艺术真正感兴趣。因而,很多学生的艺术知识学习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必然要在专业知识的培训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无形中挤占了文化课的学习时间。由于本身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就很难做到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齐头并进,这又加大了“艺考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二)边缘化意识强,集体意识较弱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之下,学校注重升学率。在普通中学,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文化成绩好的学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差的“艺考生”就往往不被重视和关注,在班级中处于“有之多余、无之不少”的尴尬地位。如果加上“表现相对较差”等原因,在班级中更是被“排挤”的另类人物。由此,“艺考生”也对班级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将自身“边缘化”,不愿融入集体。

另外,来自不同学校的“艺考生”因为考试而进入某一个艺术培训机构,利用周末等空余时间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各自对“艺术培训”的不同要求又决定了选择艺术培训机构就读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培训机构的学员时常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在学习时又主要专注于专业的学习,彼此交往少,很难融入这个松散型的培训集体。

有的“艺考生”在准备专业考试时,文化课欠账过多,回原所在班级难以跟上进度,只好远离自己就读的班级,再找专门的培训机构补习文化课。于是,就形成了“艺考生”较为明显的特征:学习文化课时是一个集体,学习专业课时又是一个集体,比“非艺考生”多一个集体,但又很难真正融入这两个集体,大多数时间只能游走于两个集体之间,处于集体的“边缘”,因而其边缘化意识强,集体意识较弱。

(三)崇尚个性张扬,普遍反感说教
由于本身的边缘化状态,加上认为学艺术就应该张扬个性,标新立异,培训学习方式也有单独化的特点,所以,他们崇尚个性张扬。同时,由于艺术类专业要求“高投入”,学生要完整经历“启蒙学习阶段、高考前强化培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习阶段,经济投入在10万元以上。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除非孩子在艺术上特别有天赋或者孩子文化课成绩实在太差但本人或家长要求上大学的意愿非常强烈,学生可能会走“艺考”之路,大多数家庭都不会考虑“艺考”,因此,“艺考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以上原因导致“艺考生”崇尚个性张扬,有强烈的表现欲和优越感,习惯于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等方面出发考虑问题,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但由于本身对个性张扬的理解偏差,他们容易将“违反纪律、吸烟、喝酒、打架滋事、早恋”等视为个性,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由于崇尚个性自由,他们在学习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反感甚至是反抗“纪律约束”,对纪律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再加上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又容易受“思想方法简单化、片面性”的影响,看问题时直观、机械,思考问题偏重单维,做判断带有主观随意性,因而普遍反感说教,甚至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文化课的学习中,个别学生甚至放弃文化课的学习。文化基础的薄弱和对道德教育的反感最终道德品质的恶性循环,使其道德认知模糊、分辨力差,乃至出现道德情感危机。

(四)被艺考心态重,功利性倾向强
“艺考生”中,除音乐类学生和表演类学生较早进入专业学习外,大多数均为短期突击。也就是说,除了从小就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家庭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且主要在专业艺术培训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外,大部分“艺考生”属于通过普通类高考很难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为进入高校学习,在老师的劝导下,或在家长的安排下,他们被逼参加艺术班学习,临时突击,被逼参加“艺考”。于“被艺考”的考生而言,由于本身的艺术知识薄弱,同时被逼无奈,被迫在艺术知识的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习主动性不强,很难对艺术真正产生兴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越来越受关注。

高校艺术教育的规模增长、艺术教育特殊的招生政策和炒作效应、明星效应及金钱效应,更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艺考”热,出现了“培训机构多、招生院校多、招生专业多、报考学生多、就读学生多”的现象。尽管有部分学生真正喜欢艺术并愿为艺术梦而奋斗,但总体而言,涉及到因文化课成绩差而选择“艺考”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其选择的“功利性”显露无疑。另一方面看,家长送小孩参加兴趣班无疑是注重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但一进入中学,文化课好的学生则弱化“艺术”,文化课差的学生则反复操练技巧,为参加艺术高考做准备。因此,考生参加“艺考”最终博的是一纸文凭,是对文凭形式的崇拜,不是对艺术本身的崇拜,其功利心态彰显无遗。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凸显了文化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文化发展与文艺工作者的素质密不可分。为数众多的文艺工作者主要来自于来源于中学时的“艺考生”。因而“艺考生”的素质也决定着文化艺术人才整体素质的高低。新形势下的“艺考生”具有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边缘化意识强,集体意识较弱;崇尚个性张扬,普遍反感说教;被艺考心态重,功利性倾向强”特征决定了“艺考生”生源整体素质的高低。所以,就目前的艺术类高校(含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而言,在招生时就必须密切留意“艺考生”的特征,严把入口关,真正选拔具有较好素质、能够为艺术而奋斗的考生进入高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