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臻高考 - 武汉高考文化课培训班_艺术生文化课补习_艺考生文化课培训 咨询电话 - 18627717080
招生范围:
山东
河北
福建
广东
海南
重庆
南京
长沙
武汉

如何正确运用色彩规律

正确地运用色彩规律,把握画面的色彩关系,是色彩成功的关。从学到掌握色彩,一般需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学时期,往往凭主观意识行事,见红色物体就用红颜色,见黄色物体就用黄颜色直接覆盖画面,不会分析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懂得色彩的变化规律,只知道照抄对象的固有色,称之为无理作画。

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与学习,从理论上初步懂得一些基本的色彩知识,但在写生中这些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还不能很好结合,理论和现实脱节,画面色彩生硬,相互没有联系称之为以理作画。

第三阶段,理性与感谢,主观与客观,两者都能比较完美地结合,利用色彩变化规律灵活地去观测和表现对象,画面色彩效果比较生动自然,绘画技巧趋于成熟。

要想准确地把握画面的色彩关系,必须对一些基本的色彩知识有所了解,从中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整体地观察分析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关于色彩的理论书籍很多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下面从水粉色彩考试的角度出发按照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调子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观察和表现色彩。

高中生色彩静物作品

1.色影的明度

即颜色的明暗程度,它包含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色相中愈加白色,明度愈强,愈加黑色明度愈弱。如淡红比大红明度强,大红比深红明度强。另一种是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将色轮上的各种标准色进行比较,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异,如黄色比绿色亮,红色比紫色亮等。这些明度对比关系,实际上就是色彩中的素描关系。如一幅色彩作品,拍成黑自照片,所呈现的明暗效果就是色彩的明度对比效果。

有的考生过分追求画面中漂亮的色块,而忽视了明暗关系的分析和表现,主观上认为明暗关系应是素描中解决的课题,在色彩写生中是无关紧要的,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我们知道,片面地追求色彩的变化,忽视了明度的表现,就会产生形体结构松散,色彩“花”“乱”,画面轻浮而不稳定的弊病。

色彩的明度变化,一般是物体固有色间的明度差异以及各物体受光后,明暗部分色彩的明暗变化。如果在色彩写生中过分地追求明度变化的描绘,容易造成形体僵死而无色彩的感觉,整福画面如同单色素描。应该在注重色彩的冷暖纯度变化的同时,注重物体的明度(即黑、白、灰关系)的表现,用颜色来表现形体结构,才能使色彩关系和素描关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是明暗色块在面积不同的对比中会产生不同作用,大面积的暗部可以衬托出小面积的亮部,小面积的暗色也能反衬出大面积的亮色,但是,同等面积的明暗色块对比会产生对立的、不协调的感觉。正确的明度变化规律一般是。近处物体明暗对比强、反差大、体积感强;在运用明暗对比手法时,比弱、反差小、体积感弱。所以,在运用明暗对比手法时,要注意有主次之分,不能平均对待,才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表达物体的虚实、空间及体积等关系。

2.色彩的纯度

纯度就是色彩的饱和度,纯度愈高的颜色愈鲜绝,在颜料中原装颜料饱和度最高。反之,经过调配的颜色,加入其它颜色越多,纯度越弱,饱和度越低。如:灰红、灰黄、灰绿等。
纯度的运用在写生中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高纯度的色彩并置,会相互排挤而不和谐,低纯度的色彩并置,会显得单调沉闷而无生气。经验证明,一般在色彩写生考试中,都是运用大面积的灰色与小面积的纯色或者大面积的纯色与小面积的灰色进行对比。因为物体受各种光源色和条件色的影响。如:在暖光的照射下一部分颜色亮,而另一部分颜色深沉。红、黄色系的物体色彩更鲜艳、纯度就高,青、紫色类的色彩则显得灰暗不饱和。反之,在冷光的照射下,红、黄色类的则显得灰暗,青、紫色类的色彩则显得鲜艳饱和。
有些绘画基础差的考生,因为不理解纯度高的色彩并置在一起,容易产生相互抵销而减弱各自色性的规律,往往喜欢大面积地使用未经调配的生颜色,不会合理便用复色,使画面产生“火”气的感觉。另有一部分考生。对灰调子对比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就不加分析一味追求灰颜色的弱对比,忽视了水粉画浑厚艳丽的特点。结果需要鲜艳的地方不敢用饱和度高的色彩,造成画面调子灰暗而无生气。或者,画面过多地使用白色,从而造成“灰”“粉”的毛病。
怎样避免以上两种弊病呢?首先应明确色彩的各种感觉是在相互衬托、相互对比中产生的,只有在大面积的灰色调中,合理地运用小面积的高纯度色,对比才能更醒目,更突出。如果,整个画面全都是灰色的弱对比,又没有适当的亮颜色点缀,画面就显得沉闷而无生气。一般的纯度变化规律是:近处物体的纯度高,色彩鲜明,距离越远纯度越低。理解运用灰色才能寻求出正确的纯度对比关系。使灰色不闷,爽朗明快,纯度高的亮色鲜而不跳,画面才能产生响亮活泼而又稳定的色彩效果。

3.色彩的冷暖

物体在特定的光照射下,呈现出各种冷暖对比的色彩关系,这种冷暖关系有其自己独特的变化规律,善于分析和利用这种规律,是绘制一幅色彩画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写生中,对于组成色彩的诸因素,冷暖关系的处理是关键的一步。

人们对各种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感觉,对于红、黄系列的色彩,会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所以称之为暖色。对于蓝紫系列的色彩,使人联想起月光,树荫,所以称之为冷色。我们知道事物的普遍规律是对立统一,任何颜色的变化都是在互相比较中产生的。没有暖就谈不上冷,没有冷也就无所谓暖。只有冷色和暖色并列时,暖色显得更暖,冷色显得更冷。在颜色中的色相有不同的冷暖差别,而同一种色相也存在着冷暖的区别,如:大红,从色轮的变化中,我们称之为暖色。但是,当它和朱红相比,就感觉偏冷,和紫红相比时它又感觉偏暖。又如:树丛的色彩变化,尽管树叶都是绿色,但由于阳光的照射和距离远近有的绿色偏黄、红,有的绿色偏蓝紫,这时绿色就产生了冷暖对比,描绘时应在对比中分析色彩的倾向性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出特定环境下的色彩变化。作为冷暖色性来说:暖色具有前倾和放射的感觉,冷色具有后退和收缩的感觉,两个同等面积的冷暖色块,暖的感觉大,冷的就感觉小。

正因为冷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互为产生,互为存在,所以,在客观的环境中,会出现冷暖交替的色彩规律。例如:一组物休在室内光线卞,高光偏暖——亮部偏冷——灰处(明暗交接处)接近固有色——暗部偏暖——反光偏冷的现象。由此可见,除去灰部色接近固有色外,其余部分会出现冷暖交替的现象,这种冷暖的交替实际就是一种补色关系。体现在物休的明暗上就是:如果亮部偏暖,暗部就一定偏冷,亮部偏冷,暗部就一定偏暖。在描绘浅色物体时,这种冷暖关系就更容易察觉到。

掌握好色彩冷暖关系,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和物体的立体感。具体作法是:将远近之间的色彩处理好,近暖远冷或者近冷远暖,要有一个明确倾向,不要似是而非。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考生往往因经验不足而忽视了这一点。 对于主题中心部分的物体,要有意识地加强色块的冷暖对比,陪衬部分的物体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弱冷暖对比。或者,背景和次要部分大面积地处理成偏冷或偏暖,而把少量的暖色或冷色点缀在画面的主题部分。表现色彩冷暖是以客观现象为依据来决定画面效果的一种手段,可以将自然界中的色彩,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处理手法,使其更加典型化,理想化。为了达到某种整体效果,加强或减弱某些局部的客现颜色,使冷显得更冷,暖色显得更暖,这也是允许的。

4.画面的调子

很多考生最关心的问题是画面调子的表观。一幅好的作品整个画面是统一在同一色彩倾向里,也就是有一种色彩起着支配的作用,使各个固有色不同的物体都有这一种色彩倾向。调子的种类很多,从明度上可以分为亮调子、灰调子、暗调子,从色性来分有冷调子、暖调子和中间调子,从色相来分有红调子、黄调子、蓝调子、绿调子等。这些调子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亮调子有明快的感觉,灰调子能起到协调舒适的效果,暖调子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冷调子使人联想到寒冷。这些调子的形成,不是按照数学公式那样有标准地调配,也决不象有的考生,为了片面追求调子的统一,在描绘各物体色时全部调入某一种颜色所能解决的。
要想正确地表现调子,首先得分析调子形成的原因。
第一种情况,调子是按照光源色来决定的,当光源色比较强烈时,整个物体就受光源色所支配。如:火光照射下的物体,就倾向黄橙、红暖色调。月光照射下的物体就呈现蓝、青、紫等冷色调。
第二种情况,当光源色的色相和冷暖倾向微弱而不明显时,物体的色调则是按照固有色面积的大小,冷暖的不同而确定主调的。一般情况下,面积大色感强的固有色为主调。

第三种情况,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创作意图,而主观地将画面处理成某一色调。

对于色调的处理,是按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中,区别主与次的矛盾,在多种色彩变化中(包括色相、纯度、明度、冷暖变化中),分析暖色还是冷色作为这辐作品的基调,并在作画时有意识地加强这种色调的影响,使画面统一在一个基本调子中。如:一幅暖调子画面中的绿苹果,它的色彩是冷色,但为了将其统一在画面的暖色调中,这种绿色就应处理成暖绿,才能使画面产生和谐一致的效果。
正在水粉画的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