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臻高考 - 武汉高考文化课培训班_艺术生文化课补习_艺考生文化课培训 咨询电话 - 18627717080
招生范围:
山东
河北
福建
广东
海南
重庆
南京
长沙
武汉
至臻艺考文化课 >> 美术联考 >> 高校艺术生文化课软肋之分析与对策

高校艺术生文化课软肋之分析与对策

发布人: 至臻高考 发布日期:
[摘要]艺术生,自身存在着文化课基础薄弱,再加上教学并没有因材施教、区别方法。因此,艺术生的文化课是越来越弱,己经成为提高艺术生综合素质的软肋。

近年来,我国艺术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艺术类的大中专院校遍地开花,而新增设的艺术类专业更是如雨后春笋。据《人民日报》报道,10多年间,我国艺术类招生人数足足扩大了60多倍,艺术生己经成为大学生群体里一个特殊但又普遍的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高等院校在招收艺术生(美术、音乐、动画、设计等)时,主要以专业课为录取标准,文化课的成绩标准设得很低,高校艺术生的文化素质基础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有很大差距。

一、艺术生文化课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艺术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即使在一些著名的艺术院校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现象也普遍存在:学美术的不懂历史,学包装的不懂技术,学广告的不懂营销,这样培养出来的所谓的过于“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更难达到社会对创新型艺术人才的目标要求。很多本科生连请假条的书写格式都不会,有些艺术生递交的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成语乱用。一位美术教授曾这样表达看法:“考艺术的学生文化课要求低一点,这也是实际情况,但总该有个底线,不能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丢掉。而现在有些学生恰恰是只顾埋头画画,不愿多学文化课,这样长期下去恐怕只会成为画匠而不是画家。”

我们的大学要培养的不是画匠、工匠,而是培养艺术家、设计师,是培养从事艺术创作劳动的艺术工作者。虽然艺术教育更侧重的是感性思维的训练,但高水平高素质的艺术家则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若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其创意创新往往会受到制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高尚的人格品德,这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文化修养,是艺术创作活动不可或缺的底蕴和内涵。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应当博学多才,对艺术领域内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都应尽可能的融会贯通。只有赋予了丰富知识底蕴的作品,才能是寓意境、内涵、灵魂于一体的艺术佳作。

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等艺术人才、弘扬艺术文化的重要职责。文化基础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影响着艺术专业的学习和创作,对提高高等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现有状况来看,高校艺术生的文化课己经成为艺术生提高专业学习的软肋,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他们对艺术的领悟和表达,制约了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的进一步提升。

二、艺术生文化课薄弱的原因

艺术生的特点是感性思维能力强,思想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理性思维能力弱,不喜欢枯燥、单调的学习;性格上活泼开朗,情感丰富,感官敏锐,喜欢情绪化;其集体和团队观念相对薄弱,纪律、生活上往往表现出较散漫、随性的一面。鲜明的个性使之热衷于专业课的学习,可以天马行空,随意发挥,不喜欢传统的上课授课模式,其结果便出现了不愿上文化课的“怪圈”。

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角度—文化课基础差,兴趣热情不足

在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中,学生进入高中会以“文理分班”准备高考。在此过程中,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选择走艺术高考路径,这使得部分学生和家长也认同艺术类高考是他们进入高校深造的途径之一。因此,艺术生先天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是造成艺术生入学时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艺术专业课的学习和考试上,有些学生甚至离开学校,专门参加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因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更谈不上对文化课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甚至个别学生是艺术联考通过以后,才突击文化课复习。文化课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长期的付出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因此艺术生精力上投入不足也是造成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原因之一。进入到大学以后,按照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完全顾及艺术生在文化知识上的欠缺,不可能再去为他们补习中学的文化知识,因此部分艺术生无法适应大学文化课知识体系的学习。

艺术生一旦跟不上大学文化课的教学节奏,就容易对学习产生畏’嗅和抵触心理,自然就没有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是认知需要和学习兴趣的综合表现,是产生求知欲的内在的动力。没有兴趣,自然学不好,这便直接导致考不好,继而更加没有学习的动力。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他们本身还没有感受到文化知识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潜意识中认为文化课知识对专业课没有直接帮助,也就更加没有兴趣去学习文化课了。

(二)教学角度—授课方法死板,课程内容针对性弱

艺术生个性活泼,喜欢没有约束的教学形式,厌倦目前文化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一对多的授课方式。艺术类专业课一般多以小班授课,采用教师一对一指导的模式,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而文化课的学习大都是大班制,有的甚至跨专业、跨院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弊端,教学效果欠佳。

其次,高校没有根据艺术生的特殊情况制定相适应的课程要求,使用的教材难度远远高于艺术生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形成了严重的知识脱节。众所周知,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语言类课程,是一类连贯性、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其知识结构和体系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贯穿始终,多数艺术生基础相对较差,而每周4-5个学时的学习,根本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进程。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师教学没有激情的恶性陛循环。

作为艺术生,自身存在着文化课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再加上客观上文化课教学并没有对艺术生因材施教、区别方法,基于这两方面的主要原因,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更是越来越弱,己经成为提高艺术生综合素质的软肋。

三、提高艺术生文化素养的建议

(一)以专业为出发点,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自己主动去探知、学习、求索。很多艺术生不愿意学习文化课,不重视文化素养,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知识没有用处。所以引导艺术生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价值,对培养学习兴趣非常必要。

艺术是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艺术的欣赏就是作者或表演者用色彩、动作、声音等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别人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试想,学美术的学生要想创作一幅历史画卷,却不懂历史文化,如何能刻画好时代精神和人物心灵;工业设计的学生要想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却不懂得人机工程和力学基础,如何能设计出真正符合用户满意的产品;环境设计的学生要想设计出好的装修案例,却不懂景观生态和居住文化,如何能打造出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生活空间。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要见多识广、触类旁通、博学多才,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艺术要有文化底蕴作支撑,作品才有内涵,才有灵魂,才能经得起时光和岁月的洗礼。

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尽可能多地去参观、考察、观摩各种艺术类展览或活动,有条件的更要去国外看看,既拓宽了专业视野,能从多方面汲取各种知识,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避免坐井观天。只有让艺术生自己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艺术领悟和表现的作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长期维持下去。

(二)以目标为出发点,促进自主学习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艺术生也不例外,只是有些学生可能对自己的目标并不清晰。因此,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加以正确地引导,要从大学入学伊始,引导每个艺术生对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一个人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行为才能成为一种自主行为,一种发自内心需要的行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只是一种引导,更多的要靠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即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

专业辅导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比如鼓励想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鼓励想出国的学生加强外语的学习;鼓励想进外企、跨国公司的学生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要给他们介绍成功的艺术人士的事例,纵观古今,有很多艺术大家既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又有广博的文化底蕴,还有崇高的道德情操,要利用学生对这些艺术家的崇拜和敬仰,鼓励他们制定自己的目标,奋发向上。一旦艺术生为自己制定清晰的目标,就会自发地围绕这个目标努力,学习也会更加自主,很多问题自然也会引刃而解。

(三)以个性为出发点,改变教学方式

艺术生习惯氛围自由宽松的专业课课堂,他们好动不喜静,长时间的课堂讲解容易使其烦躁、坐立不安或者思想神游于九霄云外。而且他们比较活泼,不喜欢那种传统的台上教师满堂讲、台下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方式。他们喜欢自由一点的环境,尤其是可以讨论、可以随时提问的类似专业课的小班教学。当然,一些教学方式是我们目前教育体制下达不到的。外语是艺术走向国际的工具,也是了解、学习世界各种艺术的媒介。要想汲取国外艺术的精华,需要外语;要想把中国的艺术推向世界,需要外语;要想成为一流的国际艺术大师,更需要外语。针对艺术生的特点,我们的外语课可以采取分组讨论、演讲提问、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而思政课也可以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实践、社会调查、撰写报告来获得知识。艺术生组织活动的能力较强,自主性也较强,比较适合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且分组讨论也符合艺术生活泼随意的个性,角色扮演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通过亲身社会实来获得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种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艺术生往往表现出比理工学生更具积极、主动、活跃的一面。只有让学生喜欢教学方式,才能喜欢传授的知识。

(四)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开展情感教育

由于一些艺术生文化课成绩较差,纪律又比较散漫,个性比较突出,有些教师下意识地会把他们当“后进生”对待,言语行为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他们的偏见和不满。如果教师的这种情绪被学生感受到,很容易引起师生关系的对立,会使他们更加厌恶课堂教学,并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想他们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教师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尊重艺术类的学生,对他们的一些比较另类的特点保持宽容和理解;其次,文化课的老师要了解一些基础的艺术知识,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次,老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多加赞赏。艺术生除了文化课略有欠缺以外,并没有什么大的缺点,相反艺术生大多活泼开朗,是大学校园活动的主力军,在高校各个学生团体的宣传部、文艺团、校电台、广播站,都能看到艺术生活跃的身影。而为人师者对学生的欣赏,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是精神上的最高嘉奖,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对在文化课上有欠缺的艺术生,要多鼓励少奚落,学生只要有了成绩和进步,应当及时肯定,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强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当然表扬要真实,实事求是,表扬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需要进步的空间还很大,避免骄傲自满、停步不前。

(五)以生源质量为切入点,把好高考录取入口

大学生进校后的教育,包括艺术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把好高校的入口关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艺术院校的入学文化课分数线是较低的,以2012年安徽本科第二批的高考录取分数来说,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最低分数控制在其他普通专业分数线的59.89%,很多艺术生的文化课比其他专业低了200多分,甚至本科艺术类的文化课最低控制分数线居然比体育类还少54分。

这样的高考录取制度在艺术生中形成了不好的导向,直接导致高中艺术生和指导老师都认为只要专业课好就行,文化课无所谓,从而在主观上早早地放弃了对文化课的学习,而文化素质的培养往往需要长期的沉淀过程。薄弱的文化基础,致使艺术生进入大学后难以跟上大学的文化课学习进度,陷入文化课越学越糟的恶性循环,成为制约专业学习提升的瓶颈。因此,适当提高艺术考生的文化课录取线是解决生源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