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臻高考 - 武汉高考文化课培训班_艺术生文化课补习_艺考生文化课培训 咨询电话 - 18627717080
招生范围:
山东
河北
福建
广东
海南
重庆
南京
长沙
武汉
至臻艺考文化课 >> 新闻动态 >> 艺考生高三生物课程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艺考生高三生物课程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发布人: 至臻高考 发布日期:
[摘要]湖北省连续六年成为全国第二大艺考生源地,艺考生专业以美术居多,文理比例约为6:1,很多艺考生分布在文化生班级中,多数并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为了走高考捷径才转型为艺考生。进入高三时首先要把大量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专业课考试结束后再全力以赴主攻文化课,要在距离高考不到100天的时间内全方位提升文化课素养是个艰巨的任务。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以人为本”,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湖北近几年参加高考人数约 80.6 万,本科录取约 24 万,占 29.8%。其中艺考生顶峰时刻 12 万,近几年保持在 9 万左右,本科录取率不到 5%。

竞争力反而比文化生激烈。湖北省拥有全国第二大规模的艺考大军,在艺考生中文理比例约为6:1,美术考生人数高居榜首,引得过半考生竞相追逐,其次是播音编导、空乘、声乐、乐器、体育、书法等专业。在湖北省可谓艺考热,有些学校甚至60%以上的学生进入高三转攻艺考。当高二下学期学生的文化课水平若尚未达到本科线以上时,大多学生将转学艺术。因为在他们眼里通过学习艺术是能够成功越入大学校门的最佳捷径。

经一些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分析认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参加艺术生招生考试的动力并不是对艺术的热爱,除了明星效应、“一夜成名”的诱惑、热爱艺术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等原因外,主要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低的“好处”。艺考生的学费总体高于其他专业,大批高校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对艺考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高校竞相开办艺术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在前几年生源不足的情况下,艺术类考生上线率均高于普通类考生,而艺术类招生文化课录取分数低于普通类专业,刺激了部分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纷纷加入艺考行列,导致目前艺考竞争激烈,录取率反而比普通文、理专业低。不管文化成绩要求有多低还是存在相当大的淘汰率,这就打击了想通过艺考来弥补自身文化课成绩缺陷的考生,也意味这种曲线救“考"”实际上更加困难。

1.1 高三艺考生文化课现状
1.1.1 高三艺考生文化课学习时间短暂

每年8月到次年1月,艺考生要积极准备专业课考试,开始参加艺术培训,因为原学校艺考教学质量差,很多学生脱离原学校,报班培训专业课,也有很多学生选择到北京、杭州等地学习专业课。每年2月要进行艺术专业考试,音乐、体育类专业河南省统招时间安排在3月-4月初。许多外省学校在湖北省设有单招考试报名点,美术单招集中在1月15日-3月29日,部分学校开设校考,学生需要北上南下参加各个学校单招考试,等艺考忙碌完毕,文化课学习时间不足100天。同时还要操心艺考成绩与和合格证查询,净文化课学习时间很少。

1.1.2 艺考生生源文化素养偏低
经调查,湖北省武汉市艺术高中106中学(铁六中)、24中,101等中学由于生源的急剧下降,各个艺术高中为学校生存招生,迫不得已降低入学录取分数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明显降低,这为生物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增添了不小的困难。而且在艺术高中,学生在高二一般选择学文科,在文科中生物学科不参加高考,是副科很难得到学生的重视。即便有会考,多数学生认为会考容易过,不足为惧。

选择理科的学生,经过访谈研究,发现多半理科生因为不喜欢背书而选择理科,而生物学科识记性较强,造成生物学科学习积极性不强,制约了生物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极少部分是钟爱艺术,从小培养艺术,其中三分之二学生为了升学,这些学生不乏高中前两学期文化课不好,到高三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艺术文化课要求低,选择走艺术。

考生们作出艺考的决定虽然都经过了一番思考,但问题是梦想与现实很难达成一致。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在这一问题上甚至出现了学校有组织地“强迫”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转考艺术类专业的现象。恰恰因为很多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使得艺考生们又一次遭遇了尴尬。

以下调查数据均以湖北省武汉市粤楚至臻教育集团为研究对象,粤楚至臻教育集团全日制校区除了文化生以外,它成为了湖北省最大的艺考生文化课培训基地,每年招收艺考生人数均在600人以上,超过15个班级,生源来自湖北各个地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2013年据统计艺考生630人,文理比例约为6:1,理科人数分四个班级,分别为38、39、38,36人,学生生源55%为武汉市生源,45%为外地生源,其中有4人为山西晋城学生,经统计研究,其中90%为应届生,8%复读生,2%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学生来源广阔,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经历,为统一教学提供的难度。全校入学摸底测试成绩201分,生物平均分为22分。经访谈深入研究,大部分考生以前没怎么接触过生物,综合基础薄弱对生物课堂的高效学习是个严峻的挑战。

1.2 艺考生生物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高中艺术生轻视生物课程
不管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中学,每个学校乃至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艺考生,他们属于弱势群体,尤其是普通高中,艺考生在许多老师眼中就是后进生,老师很难顾及到艺考生,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这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轻视文化课程,尤其是副科。在艺术高中,从2009年新课改在湖北省第一年实施后,从高一开始学习生物课程,但很多学生确定要报考文科,生物不作为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得不到学生和老师应有的重视,使得生物学素养极低。即便是理科生,多半认为生物需要背书,因讨厌背书而忽视生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态度,生物课程几乎丢弃。多数学生为了能够文化课上线,而选择突击补习文化课临时抱佛脚。

因为在高考中生物难度和物理化学相比偏低,对于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弱的艺考生学生来说,比数理化易理解掌握,鉴于此生物就成为了老师和学生首选的重点有效提升科目,学生迫切想学习生物来提升分数,但全部是以高分结果为导向,学习价值趋向偏离新课改要求,学校同样为了生源和荣誉,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以教学高分衡量一切的指标。这使得生物教学唯分是图,学习认知偏激,失去了新课改教学的真正目的。一般进入到7月份,艺考生开始着手艺术培训,因为原学校艺考教学质量差,很多学生脱离原学校,报班培训专业课。在此期间处于三不管地带,学校,家长、专业课学校,养成许多散漫的习惯。

而一多半艺考生是文化课班级中下游学生,为了艺术专业课请假缺课,等回到学校时,已经接近三月份,原班级高三一轮大复习已经错过,加上文化课基础薄弱,很难跟上原班级的二轮复习教学进度,于是选择离校集训补习文化课,湖北省各地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训练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粤楚至臻高考教育招收的艺考生多半为转学而来的学生。高考前手忙脚乱的补习文化课,类似于病急乱投医,再加上急于求成的思想,不利于掌握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无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使得生物课程高效教学难以难达到。

1.2.2 艺考生生物教学缺乏针对性
艺考生为了能有出路,选择了更加艰辛的道路,以艺术专业课来补偿文化课的缺陷,增加上大学的机会。这些可爱的学子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可是很多老师提到艺考生教学十分头疼,认为是睡觉课堂,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不乏有应付式教学,这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学和管理都缺乏针对性,即便有少数教师提到教学策略研究,范围比较窄小,无法推广实施。

1.3 课题的确立及研究方法
1.3.1 课题的确立

随近几年艺考生人数的增多和稳定,艺考生备受各个学校、媒体、社会的关注,目前高三生物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是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很难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关艺考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文章寥寥无几,稀有几篇也是关于艺考生英语和地理的教学策略研究,相关的艺考生的生物课程高效学习策略研究更加罕见。本课题就以艺考生为研究对象,立足生物课程教学,意在探究针对艺考生高三生物教学的方法,指导艺考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生物课程知识,并且培养综合应用分析能力,通过生物课程教学做到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学生的心理意志产生深远的影响。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同化艺考生的思想,培养艺考生能关爱生命、热爱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2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通过文献探讨相关艺考生生物课程高效学习的理论问题。一方面对文献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掌握上位理论的指导思想和艺考生生物教学的现有研究状况。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究艺考生生物高效学习的策略。对比实验法为了能得到一手资料,以武汉市粤楚至臻教育集团为研究对象,带四个艺考生班级教学工作,搜集一线教学资料,总结各位师生的教学、学习经验,调查分析影响生物学习的高效因素,和众多老师共同研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且实验和应用。
统计分析法对学生纸质档案管理评价系统、教师评教、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采用了统计分析。

2 当代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以人为本”,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当下班级授课制的规模下,学生人数数以千计,有些性格、行为、习惯大相径庭,尤其是艺考生,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怎样做到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需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实质上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形式、方法、措施、投入程度,以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成才目的)使教育对象达到同一效果,即不管原材料如何,都要做成同一合格产品;另一种是指教育目标不同,采取的教育形式也不同,以使教育对象达到相异的效果,即什么材料做成什么产品。孔子的因材施教就属于后一种。从研究者给出的两个涵义可以看出,对于孔子时代因材施教的价值追求很肯定,即将不同的教育对象培养成不同的人。

新课改的理念为研究当代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现有的因材施教思想和已有理论研究都为当代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不同层面的理论支撑。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多元智能理论等,都渗透了因材教育的思想。

2.1 中国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2.1.1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诞生
因材施教是由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公元前420年提出来的。这种因材施教模式在当时教学上的主要表现,是对不同“材”的问同而答异,抑强而励弱,使之均得到发展,它贯穿着孔子的“忠恕”思想,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孔子曾感叹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于是就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进行着因材施教。由于他在教学活动中已经认识到学生存在着智力、能力、性格、志趣、情感、学习态度和专长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能够对不同的学生施以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也为后世景仰的成就。

2.1.2 古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来虽具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环境和个人修养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才能上的个别差异。因此,他先把教育对象给以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他说“: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对才能最高类型的学生只需及时点化;对长于德行类型的学生加以熏陶使他成为德行完全的人;对长于才能类型的学生加以正确指导,使他成为通达的人;对于一般类型的学生可以用答其所问的方法,以排其所难、解其疑惑,使其成为有用的人;还有那些不能及门受业类型的学生,可以通过私取他人、自学成才的方法,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孟子的这种因材施教超出了孔子因材施教模式的范围,即他把不同特点的施教个体,扩大到不同类型的施教群体,无形中扩大了被教育者的数量,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效益。这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

墨子对弟子的教育也决非千篇一律,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耕柱》)。特别是还根据弟子水平程度的深浅和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教育,“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墨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表现在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的差异,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天赋资质或才能高低,制定不同的要求标准。墨子能够认识到弟子们的材资有不同并实施相应之教,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结果。

2.1.3 近现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

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那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总之,教授求学,两不可呆板便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2.2 国外理论对因材教育思想的支撑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多部论著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这种力量主要是通过个体能动的活动方式展现出来。“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实践活动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也是形成人的特性的客观基础和理解人的特性的主要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当代因材施教认识人的本质,进而激发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能动性,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使教学价值回归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学者指出,人的发展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协调性。从发展的范围看,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发展要协调;从发展的内容上看,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发展要协调;

从发展的时序看,整个发展过程不仅是量变的过程,更是质变的过程,因此,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要和谐协调;二是差异性。人的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存在着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三是主动性。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环境和教育等外部条件,而是个体内部动因。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人的主体性和主体能力。”

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上述特征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复杂性、差异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具体到每一个人,其发展的基准不同,实现全面发展的状况、特点、水平也不同。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2.2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从古希腊起,以对人的认识为主要内容的人本史观就将关于人的观念深深地植入到古希腊人的思维中,与此同时希腊人开始在审视人自身,寻求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丰富和充实着关于人的学说。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雅典太阳神德尔斐庙门上的一句篇言;著名学者普罗泰戈拉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在历史背景下,这个命题的提出对于反对神学权威,树立人的权威具有重要的意义,彰显了古希腊人本史观的核心一人本精神。

正是基于对人的无限关注,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取代神重新成为时代精神的主题。在这个时期,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尽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更多地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对个体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影响,但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所形成的对人的认识依然为当代因材施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如,个体自我的充分发展和实现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能动的选择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卢梭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本人通过自己在活动中形成经验的过程,是在形成经验的同时‘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习方法来确定,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为中心。”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这些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所忽视的。要实现这些发展,首先就要“以人为本”。正如古希腊的人文史观尊重人和理解人本身,后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实现,只有“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才有意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2.2.3 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涵盖着主体和主体性两个重要的内容:首先,什么是主体?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只有人才能够成为主体,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而动物没有这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使人区别于动物,有可能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主体。但人也有可能仅止于人,而不能成为主体,是因为主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此主体应该具有以下内在规定性:一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自觉意识;二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正如同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一样,主体具有主体性,即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或质的规定性”。人的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征。

褚洪启提出应该把主体性的发展本身作为教育目的,看作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有主体性的人对自身而言,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对他人对社会而言不仅能适应,而且积极努力,做出贡献。有主体性的人是大写的人,对主体性的呼唤,就是对真正的人的呼唤”。就此黄济先生也认为“人的主体性包含人自身特点的发扬和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正确处理等问题”。

这说明体现学生主体的主体性不是教学的唯一追求,因为人的主体性不仅止于参与实践活动,还有赖于通过学习,运用知识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使学生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才是教学的最高理想。教学还应该树立“学生是发展主体”的观念,要认识到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发展能够实现的内在条件。

教学要更多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使全体学生在探究、发现、合作、讨论、交往的活动中彰显主体地位,发挥主体性,并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这是主体教育思想给予当代因材施教的重要启示。

2.2.4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的基本信念,在于教学存在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文化本质的不可分割性”。

教学存在的本质是交往本质和生成本质的统一。教学存在的交往本质揭示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彰显着平等、参与、对话、合作、交流与互动的精神内涵。在因材施教思想中,“因材”是“施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施教”是“因材”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关系,突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传达出教是为了促进更好更有效的学的信息。这样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必然也会影响甚至是要求师与生之间有一种新型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交往。交往使学生能够以主体的姿态实现自我的个性发展,并赋予学习活动以真实的意义;交往使教学不再是教的主动和学的被动,而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制约、渗透和转化,相对相成”。唯有交往,教与学才真正成立,教学才真实存在,因材施教才有意义。 “教学通过对于人与文化一体生成的促进作用而从根本上获得自身的独特规定性并区别于其他事物”。

教学发展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承,人与文化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学生个体会以个人的方式内化文化,并自我建构文化进而发展成为文化新人。与此同时,文化不仅得以承继,还因为人的独特建构而获得新的发展与超越,这就是人与文化的一体生成或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过程。

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就是教学存在的内在本质,即生成本质,它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职能和教学的目的性,揭示了教学活动的价值,赋予教学以存在的意义。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立足于教学的内在本质,因材施教的实施亦应如此把握。

教学存在的交往本质和生成本质构成了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揭示了教学的内在规定和外在存在方式,并在这两个方面为当代因材施教思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

2.2.5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区别于传统智力理论的智能理论。这种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于 1996 年在《多元智能》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在加德纳看来,传统的智力理论,无论是智商理论,还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偏颇的智能观,不能真正说明人类智能的本质及全部。人的智力并非是传统智力测验所测量出来的那种单一的呆滞的认知能力。智力应是每个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能力。智能必须是真正有用的、重要的———至少在某种文化语境中应当如此。

只有那些使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有效应的产品的能力,才是智能。就其结构来说,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并非传统智能观所认为的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通过对神经学、特殊群体学、心理计量学、人类学、进化论等多种领域的研究,加德纳形成了一个智能选择的规则系统。以这一规则系统为标准,加德纳首先筛选出了七种智能因素: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并于 1996 年又提出了第八种认识自然的智能和第九种存在智能。

加德纳认为,智能的这一多元结构系统是开放的、发展的,智能的分类并不限于这几项。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鉴别出更多的智能类型,或者对原有智能分类进行修改。这些智能并非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无轻重之分,同等重要。所有的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这些智能,只是由于生物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智能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使每个个体的智力各具特点。如,有的个体在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方面表现突出,有的个体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表现突出。但不能说逻辑/数学智能表现突出的个体聪明,逻辑/数学智能表现不突出而身体/运动智能表现突出的个体就不聪明,只要在某一智能领域解决困难或者创造出有效应的产品,就是聪明的人。智能作为一种潜能,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和教育因素,只要提供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一项或几项智能上达到较高程度的发展。因此,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而教育的宗旨就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及社会功能。多元智能理论以更广阔的视野向我们展示了智力的本质及其结构,其核心是关注智能的差异性及潜能的开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每个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能力,智能的结构是多元的。教育的宗就是关注个体智能的差异性,促进其潜能的开发。智能的多样性无疑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从新的视角丰富和展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系。依托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从教学形式、课程的设置及评价等方面实践因材施教。

总之:因材施教在我国由孔子倡导实施并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可作为因材施教思想的代表,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察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也重点提倡让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及认为教育思想都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个性,指导学生自身才能的发展。

这些教育家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学生“质有不齐”、“敏钝之差”、“志量不齐”并主张要因材施教。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中国和外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

3 艺考生高三生物课程因材施教的思想内涵
与传统相比,现代的因材施教包含了很多新意。首先,它强调集体教学前提下的因材施教,为此既规定了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需达到的共同目标,又为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提供了条件;其次,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发展方向、学习方法等;再次,它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研究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上,可以说这一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我国因材施教的价值取向。但此研究同时仍然坚持“共同目标”的统一性要求,并且也未更深层探讨该如何把共同目标与学生个性结合。

3.1 识“材”—因材施教的认识论本质
因,指根据,依据;因材施教中的“因”和“施”两个动词都是直接指向“材”,如果说“人既是预成的,又是生成的”,那么贴满差异和独特性标签的预成的人,就必然要求通过针对这种差异的施教来达成人的生成,实现人自身的完善。

那么如何达成人的生成,实现人的发展目标呢?下面将从“因材”和“施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因材”重要的是认识“材”,认识清楚和明确,才能保证一切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真正有效。正如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教师只有在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那么如何认识“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孔子及之后的历代教育家们在因材施教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认识,采取了许多方法。其中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可谓精辟,意思是说,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借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面貌。此外他还与学生一起生活、讨论、谈心、游戏,通过多方位的观察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这些认识学生的做法也为后世教育家们继承和发展,并为当代教学实践所借鉴;当代教学论也主张,要因材施教就要做到深入、细致、全面并且客观地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不同表现。如此识定性,“材”对于认识学生是必要的。

3.1.1 艺术生个性心理特征
高中艺术类学生作为普通高中学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身独特、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不仅具有新时期学生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因其特殊的“艺术细胞”有别于其他文理科的学生。如何对艺术类学生实施符合其专业学生特点且行之有效的生物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艺考生的个性体现
一些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理想信念较淡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偏离现实基础。认识事情但缺乏深度;较少关心文化课,正因为这样,他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创作”和“为艺术而艺术”,从而极易导致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正常轨道,容易起叛逆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突出。一些艺术专业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随心所欲,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社会化程度不高,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表现在穿戴、行为、思想的怪异上。 抗挫折能力差,心态不稳定,在高考的重压下,容易形成急躁心理,耐力差,很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2)艺考生心理特征
艺考生心理负担重。文化生凭借专一的文化课在高考中取胜,而艺考生需要强势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两个筛选条件,其实是加大了高考的难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北省艺考生本科升学率尚不足5%,还没有文化生本科升学率高,在单招期间,某些高校招收200多人,则会吸引1000多人的报考,单招报名点人数排成长龙,这种现象司空见惯。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各专业(含美术学)报名考生为24000余人。将有96.7%的考生被淘汰,平均考录比达到了30:1,个别专业甚至超过了100:1。为了增大录取几率,每个艺考生报考单招学校少则4-5个,多到15-20个。对于艺考生文化课是他们的软肋,俗谚“成也文化课,败也文化课。”在100多天极短的时间内想突破文化课的瓶颈,对学生的心理和体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名考生家长告诉记者,一年仅专业课学费就在15万元左右。不少普通考生家长也都表示有同感,美术专业需要笔墨颜料等耗材,音乐需要乐器和辅导培训,为了更好的专业课,许多美术考生选择北京、杭州去学习,许多考生家长还一路陪读,艺术生培养的费用较高,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里有家长的辛勤付出和殷切的期待,使得他们只能勇往直前,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很多考生形成逼迫式学习习惯。

总之,艺体类考生不仅要经历高考,还要进行激烈的专业测试筛选。当他们暂时离开“书烟浓浓”的校园去艺术类院校“南征北战”时,或带画板或携箫笛,要用更大的精力去参与提前而来的竞争。而这竞争中的沉与浮,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心理承受力。一纸上线“裁定书”还不是这些学生的“通行证”,他们还要回过头来直面高考。

这些学生大都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应该得到关注。

3.1.2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于2003年3月31日由教育部颁发,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大部分,前言部分介绍了高中生物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阐述了高中生物教学应该达成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不管是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还是湖北省教育厅制定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等文件,都可以从中看出:生物三个必修模块是所有普通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而选修一和选修三则是参加理科综合高考的学生需要从中选修一本进行学习的内容,全国卷新课标卷两道选考题则是分别选自于选修一和选修三。

3.1.3 高中生物教材分析
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新增加了本章小结
自我检测、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课外阅读(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部分,体例上的这种独运匠心的做法突出了用问题来驱动学习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将传统的“满堂灌”行为转化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探究教学方式,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教材在语言表述方面的特点更加人性化、形象化、启发性、文学性。新教材在课文素材选取方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和发现过程,譬如,“细胞学说”相关内容,旧教材仅用三言两语描述了虎克发现细胞这一事实以及施旺、施莱登的研究结果,并没有用专门的篇幅进行讲解,这种编排方式仅仅是对生物知识的结论性描述,而忽视了科学家探索生命科学的艰辛历程。新教材注意了这一问题,将该部分知识作为一节里的一个主标题来安排:首先介绍了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然后用资料分析的方式讲述了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生命科学探索的真实历程,也将科学探索的逻辑顺序呈现在学生面前。

新教材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讲述,体现了对科学家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另外,生物科学史的写法,基本上还原了科学家思考的逻辑顺序,这种科学的思考逻辑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影响深远。

新教材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促成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割裂的,这在新教材的“探究活动”、“技能训练”等环节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例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巩固了相关生物学知识,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适时适度得到了落实。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和本质,三本书以八大生命层次为主线,紧密编排联系,融为一体。

3.1.4 高中生物考试大纲分析
新大纲的主要内容由七部分组成:①课程目的;②课程目标;③课程安排;④教学内容;⑤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⑥教学评价;⑦教学设备。

3.2“教”的形式与策略—因材施教的关键
教的形式即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论中处于真正具体落脚点的地位,带有综合性质。课程的实施、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体现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自夸美纽斯首次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后,这种授课方式很快就成为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为教学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但班级授课制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其中难以因材施教就是一个十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其他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并存发展的态势。采用多种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并结合科学的教学策略,除了可以使教学活动多样化外,还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才能、旨趣和发展潜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3.2.1 因“材”确定不同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在全民教育思想指导下,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粤楚至臻教育集团也主要实行班级授课制度,但根据多年的实施经验,发现不同的班级规模对艺考生影响较大。第一次特殊调整为分班分层教学,按照文化课水平分快慢班,结果使很多学生自尊心受到打击,慢班学生思想波动大、进步缓慢。第二次调整为按照艺考专业分班,因为学生入学时间不统一,部分艺考专业学生过少,不利于班级管理和组建,最终班级组织形式确定为平行班级,面向全班学生授课,为了弥补学生在生物的差异性,以小组制为单位,辅助分层教学,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分组教学,使成绩较好的学生吃得饱,成绩弱的学生能跟上。

3.2.2 因“材”确定不同教学目标、方法进度
艺术高中学生重专业、轻文化,学习基础差、惰性强、没方法;学校安排的文化课课时少,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但又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高中的教与学之间就产生了非常尖锐的矛盾。而且学生早已厌倦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教师还是固守传统,学生肯定是不会买账的。

在高考面前,如何能在短期内提高文化课,压力极重,过半的学生报考十几所单招学校,付出很多艰辛,十分渴望上大学,文化课的高分的期望和薄弱的文化课基础互相冲同,加上时间有限,针对性的高效教学迫在眉睫。基于四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和反复的修正实验,特提出因材施教。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讲得好,能将知识讲深讲透了就行。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成果。

“材”,通常是指学生身心差异。即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差异,这是“材”的核心内容,是因材施教的着眼点和依据。但人们认为“材”还包括“教材”在性质、内容、结构、要求及教学法和“教师”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课堂教学中进行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以上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标,教学进程与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首先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身心差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均属独特的天赋,都有教育的价值。虽然面对的艺考生学习美术、播音编导、表演空乘、音体等不同的艺术专业,但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并不大,有时是因我们教师用一种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生而产生“主观差异”,这种“主观差异”往往是导致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差异的最直接原因之一,美国著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就曾告诫我们:占 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教师只要提供足够的习时间与适当的帮助, 95%的学生都能学习各个学科、达到全部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成绩。

而他所提到的“恰当的课堂教学”也就是在教中实施因材施教,即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法、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如,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合作用一节时,考纲要求训练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并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应用,学会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强度。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要求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全部领会不现实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分后统的方法,首先学习速度、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基层目标是理清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层目标是学会分析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高层目标是明确影响因素,设置实验探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实验。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己的情况,通过逐步讲解因人而异地逐步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最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拔使学生的认识尽可能统起来。这种教学体现的就是因材施教的精神。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科及教材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不同方面得到发展。新教学观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学,不唯教材是教,灵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教师针对教材不同特点的施教过程就是发展学生不同素质的过程,这与因材施教的目的是完全吻合的。

生物新课改重新构建的知识体系,突出了以生物学核心概念为主干,以探究活动为基本的学习形式,呈现出一个“脉络清楚、主次分明、结构合理、严谨科学”的学科概貌

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在以下六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3、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初步了解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合作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对于高三的艺考生来说,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素养、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现实情况,这些目标偏高,综合粤楚至臻教育集团和武汉九中的生物教研组的意见后,最终目标确定如下:

1、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会在理论上能够指导生产实践应用。

2、培养的生物学科的兴趣。

3、引导学生学习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初步了解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艺术的专业发展做好文化素养的铺垫。

3.2.3 因“材”确定不同教学风格
心理学家们对不同风格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作了比较。独立性强的教师喜欢数学和自然科学,他们喜欢讲演,在讲课时,注意教材的结构和逻辑,偏向于使用较正规教学方式。而依存性强的教师不太讲究结构,喜欢依赖于课堂的现状与学生相互作用,喜欢采用讨论的方法。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比如,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拉埃丁和斯泰莱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成为一名有策略的学习者,至少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类型,能够知道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要求,并且能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之中偏爱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策略则是灵活的、有计划的、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而随机应变。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拔培养下,学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动地扬长避短。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的意识,而且认识到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及其利弊时,就会主动地进行调节。
艺考生大部分能歌善舞,能说会道,性格活泼开朗,若能调动积极性,也很容易营造一种快乐的课堂。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让美术生展现美术才能,画一些生物图像,让表现力强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问题等。引用一些流行词语和幽默话语教学,让学生在哄堂大笑中获取知识,高三复习课堂如若还能做到轻松快乐,能在娱乐中学习是很难得的事情,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通过随机访谈的20名学生,了解得到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传统风格的老师,希望老师能思想开放,幽默风趣。

3.2.4 因“材”确定不同教学评价方式
艺考生吃苦能力、毅力差。若凭一时学习热度很难坚持到高考,从学生的访谈中还得知,有些同学从初中,甚至是小学,就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成绩下滑,但却缺少有效的疏导和教育,这些同学觉得学习再好也没人表扬、没人在乎,也就放弃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制定及时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其培养十分重要。

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在生物学评价方面做了总体规定: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但是在细化评价项目,评价途径,评价主体方面没有做出具体的指导。

依据班级管理经验,经过长期摸索,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学生物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以"我的成长"档案袋为评价载体,以"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生生评价、教师评价"为评价手段,通过三个层次,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遵从科学评价体系,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到进步与成功,更加认识、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入学初,指导学生为自己建立一个成长档案袋,里面备有日常表现记录本,记录教师给予的日常表现评价,课堂内外的学习态度,突出记录学生的闪光点及个性特长作为学习态度评价的参与依据,也包括学生思想道德评价,对于学生好的方面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学生访谈记录表,记录学生在各个阶段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学生成绩记录报表,记录学生每次卷面测评成绩的情况,并且对进步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学生日常学习记录表,记录学生错题本、反思本、收藏各种测试试卷、错题分析、个人学习反思和阶段总结、作业和各种评价表等,教师根据档案资料信息,主要是对学生各科学习进行大体的总结和评价。这种评价过于宽泛,因此生物课程教学依附于档案袋,制定了有关生物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从而保证对学生的评价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有利于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科学管理,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由于档案袋保存着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个人资料,很好地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实施总结出档案袋评价要注意以下原则:

①评价要及时分层。对于艺考生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分层评价,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由于分层目标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因而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具有加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可在教学进程中进行,其方式多种多样,提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文化较弱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进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评价内容要合理。学生日常学业评价主要包括作业、试卷、错题反思本等内容,既然要求教师精讲,作业和试卷设置也都要及时合理,即精讲和精练结合,设计题量适中的教学案当堂完成并反馈,及时反馈对艺术班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能正反馈于高课堂效率。

①评价要及时分层。对于艺考生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分层评价,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由于分层目标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因而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具有加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可在教学进程中进行,其方式多种多样,提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文化较弱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进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评价内容要合理。学生日常学业评价主要包括作业、试卷、错题反思本等内容,既然要求教师精讲,作业和试卷设置也都要及时合理,即精讲和精练结合,设计题量适中的教学案当堂完成并反馈,及时反馈对艺术班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能正反馈于高课堂效率。

③评价要多元化。评价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需要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及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多元化评价。并且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重视艺考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如可以重点考核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教学评价的主体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学校的的评价构成了教学评价的主体,那些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学校,通常都是自己关起门来吸取教训,进行整改,很少能得到来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资助、技术资助和其他方面的具体帮助。同时缺乏专业的评价机构的参与,尤其在生物这些弱小学科评价体系建设中,通常都是教师个体参与执行的活动,教师仅仅根据教学的进程,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状况,没有先进的评价理论进行指导。

3.3“学”的方式与策略—因材施教的目的
3.3.1 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这一概念为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有开发价值
的角度。所谓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学习者在研究和完成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叫做他的学习方式。按照对雷斯曼等人提出的学习方式模式的理解,学习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组成成分:感觉通道、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方式以及认知方式等。

在感觉通道上分为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动觉型学习者,经多位任课教师观察分析,前两种类型的学生较多,因为艺考生中多半为美术生,习惯于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例如景色、相貌、书籍、图片等。

在艺考生中65%学生性格外向,思想前沿化,这类学习者较为偏重听觉刺激,他们对于语言、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甚至喜欢一边学习,一边戴着耳机听音乐。当学习时,他们喜欢多听多说,而不太关心具体内容或涵义。

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方式,学习和教学的方式离不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狄玛科指出,如果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教师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那么他的学习就会得到促进。但这种匹配安排起来比较,最好是教师已经认识到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是教育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样,他们才会做出适当的调整,并在进行评定时能估计到生活方式一或不一致对于教学的影响。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涵括了许多内容,例如价值观、态度、理想及社会性环境等。艺考生个性十足,情绪化严重,若能遇到喜欢的老师,也会喜欢学习该科目。

3.3.2 因“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是为了促成‘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任何人不能代替”。这句话隐含着两个重要的思想认识,一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具有的主体自觉性和自主性,这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二是教学要激发学生发挥主体性。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借此说明学习主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明了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除了学生自发而为,更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固有的本质就是人的自动性,教育最大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素质得以提高。“人应当成为自己的力量”。

人的“应然”存在不是静止的理想展望,而是积极的追求和奋争,在人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下,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教会或引导每个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思考、创造、面对、超越,去建构自己的世界,实现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的理想的发展。

3.3.3 因“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予他人的任何东西,在我看来相对地似乎是无意的,对行为只产生些微小或根本不产生有效的影响”“,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自己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很显然罗杰斯强调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方法发现学习对学习者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所承担的是要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僵硬刻板的“填鸭式”“、封闭式”教学方法以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应当革除。

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把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身心结构和功能。其内化的过程就是开发、塑造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过程,是靠他们自己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方法怎样是决定他们最终学习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认识能力等均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教师的指导、引导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当前,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在教的方法上进行几个方面的转变:由用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模式要求学生、转变为用多元思维方式指导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发展;由纵向知识教学、转变为同时注重横向知识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识别力;由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经常性、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

4.3 因材施教策略总结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目前高考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知识为主体。高考还要有助于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生应该改变思想观念,不以分数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近年湖北生物高考试卷提高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更加注重理论联系社会实践,重视实验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多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生物课程教学对艺考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让这一特殊群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他们以后的艺术专业路线也有指导意义。

由于因材施教的理论及教学流程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因材施教的教学可被看作是新课改下一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教学中不尽完善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但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必须贯彻一个思想:以学科知识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应自然而然,不牵强附会和生搬硬套。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研究得出以下启示:

(1)因材施教的教学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面全方位进行改善,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教学过程去实践和落实,并通过教学评价反馈去调节和激励,努力去贯彻和实践,并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完善。

(2)因材施教的教学应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教材是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的平台,有条件的话,教师应参考不同的版本,取长补短。另外,应研究教材,清楚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和程度。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意义建构,做到有的放矢。备好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图式及身心发展状况,特别是艺考生的成长环境及家庭氛围。因此,教师应走下讲台,与同学打成一片,融为一个班集体,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因材施教的教学应充分挖掘生物学科的资源,特别是生物科学史教育。生物的科学史蕴含非常巨大的心理健康材料,既有科学家科研的精神,又有教学生做人的哲理及为人处事的良方,在科学家们的榜样示范及权威效应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学习心理学有关的知识,与学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才能驾驭好“因材施教”的教学。

(5)因材施教化虚为实、化难为简,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获得了学生更多的认可和肯定,学习兴趣更加高涨,积极主动性明显提高,并且通过生物课程学习也获得了很多感悟,能够帮助艺考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