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臻高考 - 武汉高考文化课培训班_艺术生文化课补习_艺考生文化课培训 咨询电话 - 18627717080
招生范围:
山东
河北
福建
广东
海南
重庆
南京
长沙
武汉
至臻艺考文化课 >> 美术联考 >> 艺考热背后还需冷思考

艺考热背后还需冷思考

发布人: 至臻高考 发布日期:
[摘要]艺术专业就是许多高校的命根子,万万不能失去。实际上,高校艺术专业的持续扩招也是造成艺考热持续升温的一个内在原因。

2012年的艺术专业招生考试,早已从2011年年底就拉开了序幕,直到2012年3月中下旬才渐入尾声。经过了数月虞战的艺考大军(包括考生和亲友团成员)南征北战、苦不堪言。从参加所辖省区的专业统一考试到参加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沈阳等地专业艺术院校所设立的单独考试,艺考大军们不仅耗费大量精神、体力、财力、物力,还必须在喜悦、痛苦、紧张等多重精神及心理的折磨交织中饱受煎熬……可以这样说,“艺考生”们其实是经历了两次“高考”!


是机会还是“鸡肋”?艺考门槛在提高

一年一度的艺术专业招生考试,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是快乐、幸福还是忧愁、痛苦,只有考生和家长自己最清楚。事实上,最后落得欢喜的只是少数真正的艺术尖子或者通过特殊途径圆梦的某些人。特别是某些热门学校、热门专业,每年报考与录取比例的反差越来越大。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2012年该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共招生664人,比上年减少36人,但报名人数却达到21000人。其中最热门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计划招生100人,报名人数却高达8200人,报考和录取比例为82:1。北京电影学院今年通过网络报名人数超过25, 000人,相比去年更是增加了20%一25%。

近年来的艺考不断升温,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艺术浮躁之风催生出了艺术考试的功利性;而部分考生家长也存在认识误区,以为艺术类高校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因而将此作为进入大学的一个机会和一条捷径。但从一些知名艺术院校的反馈信息看,对文化成绩的要求实际是在逐年提高的。据了解,许多艺术院校的若干专业,如音乐学、艺术管理、录音艺术、摄影艺术、影视技术等都是在艺考成绩合格后,按照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录取的。这些专业的文化课录取分数都很高,有时甚至会超过国家重点线。另外,许多艺术院校的专家和教授一贯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近年来的录取结果显示其已经越来越侧重文化成绩高的学生,而且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文化课好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潜力更大。

因此,通过艺考进入大学既存在机遇,又附带着诸多苛刻的条件—良好的艺术天赋、扎实的文化基础,外加巨额的专业学习和考试费用,这些必备的条件缺一不可。当然,还有考试中的“运作”,即所谓的难以琢磨和不可掌控的潜规则,等等。所以,笔者真诚告诫“艺考生”和家长们:选择艺考之路之前,应该深长思之!要学历还是学艺?就业压力早知道多年来,中国的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艺术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艺术人才,其中包括具有娴熟的影视表演、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技艺的人才。事实上,我们也的确看到了近几年我国演艺市场的变化和繁荣。

但是,当下中国面临的商品经济大潮风起云涌,大众的审美千变万化,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艺术文化格局的调整,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等新兴文化领域的纷纷崛起,诸多因素对青年人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就业观的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艺考大军们也应该逐渐开始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是选择扎扎实实地掌握一门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作为就业手段,还是迈上艺考这个独木桥,获得一个艺术学历?获得学历难道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吗?难道只有通过艺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有口饭吃”吗?

的确,现在的人才市场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需要,早已不只是过去的单一型,因此许多学校都提出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问题是口号好喊做起来难。依笔者所见,所谓“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有技巧、有文化就达到了“复合型”的标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科学、准确、具体的培养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

社会的转型、机构体制的改革,随之而来的是大多数专业文艺团体的转制。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VCD,DVD、家庭影院以及电脑网络进入家庭等因素,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文艺舞台及其相关演出市场,使得许多专业文艺团体面临困境、举步维艰。于是,这就造成了艺术人才就业岗位的不稳定和需求的大幅度下降。

冷静考虑一下,在就业率大幅度下滑和就业岗位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全国高校艺术专业又连年扩大招生规模,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人才的重复浪费,就业的尴尬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几年前曾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量化要求,凡高校就业率不足60%的要整改,低于50%的要停办。当然,由于大学生就业率是一个非常隐形而复杂的问题,因此目前也没有看到哪一所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就业率低而停办。

这里面有些问题的确既相互扭结又相互矛盾,当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无法满足其不断扩招、扩容的时候,当我国的高校被无情地推向市场的时候,当高校不断地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候,艺术专业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生死枚关的作用。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某综合性大学每届艺术专业招收500人,每人每年的学费是12,000至14,000元,学校每年就可以增加600万元的教育经费,四年可以增加2,000万元。有人曾对高校艺术专业的招生有过形象的比喻:艺术专业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脖子上所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枚“通灵宝玉”是许多高校的命根子,万万不能失去。实际上,高校艺术专业的持续扩招也是造成艺考热持续升温的一个内在原因。


艺考真的无法公平吗?保证考生利益最重要

经历过一年一度的高校艺术专业考试后,考生和家长们自然会围绕专业选择将来的就业方向。在此,笔者就考试公平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由此产生出新的思考。

事实上,多年以来艺考在受到考生、家长追捧的同时,也被来自各方的声音质疑着。比如在艺考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如何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和透明,即竭尽所能地保证考生的利益,还有巨额的专业学习和考试费用与将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形成的反差……这些付出与代价值不值得?这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多年以来,艺考都是学校自己操作的,操作程序又多不公开,考试过程能否公平谁都不好说—这是大多数家长对艺考公正性问题发出的质疑。近几年,全国除去专业艺术院校及国家重点大学音乐学院单独组织考试外,大多省区的艺考采取了统一考试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自己组织比赛、自己当裁判”的做法,向公平艺考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艺考究竟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这是政府和组织艺考的决策者、管理者始终在竭尽全力探索的、涉及到每个考生利益的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课题。事实上,由于艺考中诸如演唱、演奏、表演和舞蹈等专业主要考察内容(包括对考生外在气质形象、表演技能、艺术潜质等方面的评判)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难以从客观的视角绝对的量化、打分。因此无形中加大了公平、公正的难度,也给少数考生、家长、监考人员进行暗箱操作以可乘之机。

谈到这里,问题的焦点就凸显出来啦!既然艺考中客观上存在量化评分难,在现实考试中又普遍存在“自己组织比赛、自己当裁判”的现象,那么“回避制度”应该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据了解,河北省近几年在全省统一艺考中采取了相对完善的“回避制度”,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具体做法是:1.评委全部从河北省以外的高校专业教师中聘请,省内高校专业教师和招办工作人员全部采取“回避制度”02.统一收缴、封存评委的所有通讯工具,由纪检监察部门人员负责管理和监督评委的对外联系等事宜。3.统一食宿、统一集合、统一考试,考试期间不允许请假和到统一食宿以外的地方停留。4.考场采取评委现场评分、现场亮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当场向考生公布分数(其中每个评委的分数,考生都可以一目了然)的“三公开制度”。

笔者曾在2009年、2010年两次参加河北省统一艺考的评分工作。我以为,河北省的做法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范例。其一,“回避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了“自己组织比赛、自己当裁判多不合理因素。其二评委的所有通讯工具,收缴、”等诸封存,由纪检监察部门人员负责管理和监督评委的对外联系,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评委私下与考生和家长取得联系的可能性。其三,评委统一食宿、统一集合、统一考试,即“三统一”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考试期间评委与考生和家长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其四,考试现场的“三公开”制度,最大限度地缩短和简化了评分过程,直接杜绝了评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分数纠纷,保证了考生的利益。

当然,全国艺考是否应效仿“河北办法”,还难有定论。多年来,围绕艺考构成的社会、学校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教师、考生、家长等多重关系网络十分复杂,因此在考试运行中所形成的惯性力量极大,利益链条极其坚固,一时也难以攻破。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招生学校能首先改变“推亲不推优”和“高校衙门化”的现象,建立完善的艺考监督体系,采取公正、公开的艺考制度,艺考真的就能够做到公平,考生的利益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证。艺考真的可以公平!